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看影展也要分級?從不同顏色的觀影證看坎城影展階級制度




    與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齊名,坎城影展作為三大國際影展之一,對與會人的「分級制度」引起了許多風波。雖然影展初衷是希望集結各地優秀作品,給予實質與名義上的鼓勵,但當媒體展現出極大的影響力時,大大小小媒體單位就成為除了明星劇組之外最大批的觀眾。當然也因為網路興起,媒體種類變得更加繁多,除了報紙、雜誌與電子媒體之外,新興的純網路媒體與網路影評人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雖然坎城影展早已是大型影展,但戲院位置永遠都不夠坐,這麼多人前來參與盛會,要如何分配誰坐哪裡呢?每個單位申請參加影展時,都會分配到影展通行證,而每張通行證都設計成不同顏色,代表你在影展中的階級地位。一般來說,通行證分為最低階的黃色、高一點點的藍色、夢寐以求的粉紅色,以及想都別想的白色。而不同顏色的通行證可以決定你進入戲院觀賞這些優秀作品的高低順位。

    舉例來說,一般的網路媒體、影評或部落客,比較可能拿到黃色或藍色通行證,他們必須在一大早、甚至清晨就在外頭大排長龍。當放映時間逐漸逼近時,佩戴粉紅色通行證的觀眾就會移動到戲院旁的另一條隊伍排隊,而通常這條隊伍相較起來短多了。放映時間即將開始時,帶著白色通行證的參加者就會直接進入會場,接著是小粉紅們,再來才是藍色小精靈,最後就是黃色。這一切看來似乎秩序井然,只是對攜帶藍色或黃色通行證的參加者來說,常常得排了好久的隊,卻發現該場次已經滿座了。

    最具爭議性之處,其實是如何決定誰拿什麼顏色的通行證,因為坎城影展的官方說法只告訴我們,這個決定是透過內部資訊評估,無法公佈發證的邏輯。所以去年跟你一起拿黃色證的影評,今年可能就拿到了粉紅色,或甚至是更高一級的粉紅色加上黃色點點的通行證,悠閒晃到會場,你也只能眼巴巴看著他先行入場挑一個好位置。如果真的不幸坐滿了,你就得儘快趕到首映後的記者會現場,挑一個好位置等待電影播畢後劇組演員公開亮相,畢竟那是你的通行證唯一暢行無阻之處。

    除了一般的通行證之外,明星們也有自己的通行證,通常上頭有一個藍色圈圈,有些人則會由安管人員陪同一起進入會場。劇組人員、製片公司或攝影師拿的是綠色通行證,片商拿的則是黑色通行證,每種通行證各自有不同功能,能參加的活動或放映場次也隨著通行證顏色決定。也有一項從來未曾證實的傳聞,據說有一種特殊的全場通行證,只會發給少數人,例如前法國總統之妻卡拉布魯尼(Carla Bruni)或溫斯坦影業創始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stein)。這些在影視產業中舉足輕重,或具有特定政經背景的人,才能自由自在穿梭於坎城影展的每一個角落。

    許多影評或獨立媒體會抱怨,這種制度對他們十分不尊重,而且這種階級制度其實很不公平。雖然網路媒體無遠弗屆,但相較於去年發出七百多張通行證給網路媒體,平面媒體還是略勝一籌地拿到了1305張通行證,對網路媒體來說實在很吃虧。但也有人相信這種作法能夠維持影展秩序,畢竟一年發出去的通行證將近五千張,如果少了這個制度可能會引發更多問題。或許在某位明星的拍照時間(Photocall)上,如果沒有控管好人數而造成推擠,就會釀成史上最多媒體業失去員工的慘案。

    社會上的階級制度無所不在,人們常常因為經濟狀況、學歷、職業、性別、性傾向等各式原因而被貼上標籤,接著分類成各種層級。在不同領域、不同狀況之下,一般人可能會被分到不同階級,但對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來說,不論任何場域似乎都不會產生太大幅度的降級。只是在如此強調自由、平等或媒體權力的現今世界,這種作法雖然能保障活動順暢,但整體來說似乎有點太不透明,也同時考驗著影評、獨立媒體等各式與會人的耐心。或許對坎城來說,也該是時候重新思考更完整的發證方案了。(文/Sebox)

    圖片原文出處:Hype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分校相簿

    學員作品